出于这方面的考虑,几天后史迪威就送了英军一份大礼,他将原本负责运输物资到中国的四十五架运输机调给英军使用。
正是这些运输机紧急将被日军用调虎离山计调到吉大港的十五军给运了回来……此时的十五军距离英帕尔已经有三百多公里,而且一路上都是丛林,如果由地面行军的话需要三星期才能回到英帕尔,但是由运输机来回运送也就只是几天的时间而已。否则,英帕尔只有两个不满员的英印师。哪里会挡得住日军两个师团的钳形攻击。
但这仅仅只是一部份,英国人这下是彻底慌了……印度是一个人口大国,而且还有庞大的适合耕种的土地(注:印度土地面积虽然没有中国大。但耕地面积却比中国多),所以印度可以说是英国殖民地中最重要的一个,被英国称为英帝国皇冠上的明珠。
其原因或许也有印度人更好管理,印度人在印度教的长期熏陶之下早就形成了一种认天命的心态,这也就是人们所熟知的种姓制度,印度人认为人生来就是分不同等级,不同等级的人就该做好自己的事,而像英国人这样的殖民者不但没有被印度人当作敌人,反而被理所当然的当然高种姓人看待。甚至印度人都以会说英语或长得像英国人一样白为荣。
所以英国人在印度那可以说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甚至还十分轻松的建立起了一支十分庞大而忠诚的英印军。
像这样的一个殖民地的确十分难得。也难怪后来蒙巴顿支持甘地领导的印度独立时,其好友同时也是英国首相丘吉尔至死也不原谅他……英国也的确就是在失去了印度这个殖民地之后便一厥不振。再也没有缓过气来。
蒙巴顿接手英帕尔的防御后,他做的第一件事不是布署英帕尔的防御,而是飞到缅甸来向史迪威祝捷。
但是名为祝捷,实际上所有人都知道蒙巴顿这是在向史迪威及中*队借兵来了。
史迪威面无表情的看着走下飞机的蒙巴顿……他很不满意蒙巴顿的排场,带了十二架战斗机护航,这耗费的燃油都够美国空军在缅甸上空打一场小战了。
再看看蒙巴顿笔挺的军装及满身的勋章,史迪威就更是心里不快,事后史迪威回忆起这件事时,就不满的对部下发着牢骚:我看到的是一个衣着光鲜的乞丐捧着金碗来向我借钱。
应该说,这是两人的性格不同。
蒙巴顿讲究排场和虚荣,而史迪威往来中缅印时从来都是单人单机,蒙巴顿又是军衔又是勋章的,而史迪威从不佩戴勋章,甚至连军衔都没有,往往肩膀上还会挎着把卡宾枪,再加上他又六十岁,这使他就跟一个赖在部队里不退伍的糟老头似的。
但就是这两个性格及行事作风迥异的人,却在缅甸这地方代表着两大列强……英国和美国。(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