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我们的宇宙其实是有一个上限速度的,这个上限速度可以理解为宇宙的基本规则,只要在这个宇宙内,任何具有质量的物体,都无法达到这个上限速度,原因便是上面所说的——加速过程伴随质量增加,需要额外的无限能量。
不过,静止状态不具有质量的物体,是可以达到这个上限速度的,比如说光子,它就没有质量,所以光速达到了这个上限速度,因为光速比较形象易懂,于是我们推广一下,就有了比较“白话”的说法——认为没有任何物体可以超过光速。
同样达到这个上限速度的还有胶子、理论中的引力子,以及近似质量为零的中微子等等。
……
实验还在继续,当质子束被加速到99.99%倍光速时,第一级和第二级连接口被打开,质子束由第一级加速环进入到了第二级加速环中,经过又一次加速后,进入到第三级,然后第四级、第五级……直至进入最终的对撞大圆环。
此时,质子束的速度已经与光速只有极少的差距,并且在一圈一圈的加速中,它们之间的差距还在不断缩小。
“理论速度已达到碰撞要求,现在让回环中相向的两束粒子进行撞击!”
“通道开启,碰撞舱数据采集系统准备就绪!”
随后,两组方向相反的质子束高速奔腾咆哮,轰隆一声,在碰撞舱中发生了激烈碰撞。
这一刻,它们所释放的能量超乎了人类的想象,只不过这一过程发生得极短,所产生的高能区域也被限定得十分狭小。
整个碰撞过程或许只持续了一皮秒,或者一飞秒(十的负十五次方秒),总之持续的时间非常的短暂。
在碰撞的刹那,怀有极高动能的粒子瞬间化为粉末,一个近乎宇宙大爆炸的场景在狭小的空间范围内瞬间爆发,于是这一刹那的工夫碰撞舱内诞生了一个小型的黑洞,只不过这个黑洞太小,小到按照黑洞理论,它只持续了极短的时间便“轰”的一声化为灰烬……
“数据采集完毕,正在通过量子计算机规划粒子路径图。”
随着计算机高负荷的工作,很快一副描述碰撞后各种粒子爆发的图片呈现在了显示屏中。
这些粒子数量很多,属性各不相同,在屏幕中描绘出了一条条绚丽斑斓的奇妙轨迹……
工作人员对这些粒子进行一一归类,一边统计归类,一边汇报道:“发现标准粒子模型所预言的六十种基本粒子,啊,发现一种自旋为零、没有电荷的粒子,这是标准模型中的最后一种粒子——希格斯玻色子!”
希格斯玻色子是标准模型中的最后一种粒子,俗称上帝粒子,按照希格斯机制,它是赋予物体质量的关键性粒子,发现它,意味着证明希格斯机制的正确。
一直以来,人类科学家一直在寻找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希望通过它来证明对称性缺失过程中赋予物质质量这一理论的关键性证据。
当然,现在发现希格斯玻色子已经不是太令人激动的事情了,因为前人已经发现过,后人再去重复实验,便没有多少轰动性。
“下面进行第二次实验,加速两组各五千个质子束!”
实验很快又开始,随着轰隆一声响,实验数据通过观测器迅速抵达高性能的量子计算机中。
接下来又有第三次实验、第四次实验,直到最后,周晨他们加速的粒子变成了十几个质子组成的质子束。
实验获得的数据越来越丰富,每一次碰撞,都有海量的数据抵达,若不是更新了量子计算机的级别,以老式量子计算机的计算力,能否应付瞬间爆发的如此海量的信息当真是个未知数。
在经历了无数次实验之后,周晨他们分析实验的数据时发现了一个奇妙的现象。
他们在每次碰撞中都发现了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不过这些希格斯玻色子有细微的差异,现在还无法认定这些希格斯玻色子是不是同一类,或许……希格斯玻色子本身也是一个大家族。
而另一个奇妙的现象则在于,当两组被加速的质子束发生碰撞之后,最后计算质量盈亏时却发现,初始质量为2的质子束,在碰撞之后重新拟合出来的新质量却达到了2.05,居然多出了0.05的质量。
质量为什么会增多,这意味着在碰撞瞬间所制造的极端环境下,有多余的能量通过质能方程逆向转变为了物质,这与宇宙大爆炸初始阶段能量凝聚为物质是同理的。而这些能量(物质)的来源也是毋庸讳言,是加速阶段外界赋予给质子束的动能。
与此同时,周晨他们还观察到了另一个现象,那就是在碰撞的瞬间发生了“正反物质产生,并快速湮灭”的场景。
这些都是极其宝贵的数据!(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