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宵肯定会思考自己为什么会输,其它在天赋上的各项无法跟智瑶相比,难道要让程宽因为人脉不够广,吃了跟老爹一样的亏吗?
半个月后。
智瑶来到“濮阳”了。
作为曾经卫国的都城,其实“濮阳”的地理位置非常不错。它位于大河南岸的边上,相距大河约是二十里左右?
卫国之前有开出一条水渠链接“濮阳”城外作为农业灌既,只是过于国小民寡的因素,水渠不但不宽,并且次干道的数量也太少,听说还会时不时发生堵塞?
“如若选此地为‘都’城,便是直面诸侯。”孙武说道。
这个没有错。
以地理位置来算,郑国算是中原腹心,卫地的“濮阳”则是直面宋国、鲁国和郑国。而这还是齐地被智氏占了五分之二后,不然要再加上一个直面齐国。
“此地一马平川,无险可守。卫国之亡,便亡在国力贫瘠亦是无险可守。”孙武又说道。
所以,孙武是认为“濮阳”不适合作为都城的所在地吗?
智瑶说道:“此地相距郑国、宋国、鲁国皆不足百里,如若用兵可朝发夕至。”
同样的道理,郑国、宋国和鲁国要攻打“濮阳”也能玩一手朝发夕至。
智瑶又说道:“此地今时无险,日后未必。”
这么说吧,在“濮阳”以南的一百三十里之外就是连绵的山丘,智氏吞并了齐国和鲁国也能选择地形建立关隘,北面则是有大河进行拦截,剩下一个西面可以作为出兵通道。
智瑶不相信自己有生之年拿不下齐国和鲁国,未来也会将宋国纳入兼并的目标,等于说“濮阳”一开始可能是前线,后来则是会随着一再扩张变成腹地。
选择“濮阳”作为智氏的都城当然有不合适的地方,锐意进取意志坚强如智瑶来说却是一个很好的王图霸业出征起始之地。
如果智瑶选择稳妥,拿“晋阳”当都城最好,次级的选择还有“邯郸”、“鲜虞”和“临淄”,问题是选来选去都有其优劣,仔细思考之后才决定选择“濮阳”作为下一阶段的都城。
现在,孙武看智瑶意志坚定,之前虽然有劝谏,内心里还是佩服智瑶表现出来的锐意进取之志的。
其它的不说,以智氏当前的实力,肯定不怕一旦爆发战争就会变成前线,乃至于有可能勾引敌军到“濮阳”再一举歼灭。
孙武想了想,问道:“如此说来,宗子意欲大肆督训骑兵?”
跟聪明人聊天就是这么愉快。
首先“濮阳”真的是一马平川,非常适合大兵团作战,也能让骑兵发挥出最大的威力。
孙武思考的还有更多,看出智瑶的进取之心太强,从而忽略了一代人过后的格局。
简单来说就是,包括孙武在内,他们认为一代人能做的事情总是有限,要是智瑶这一代没有将“濮阳”周边清理出足够宽广的空间,选择将都城设在“濮阳”会是一个遗祸后人的决定。
“赵鞅经略‘晋阳’实乃深谋远虑,奈何宗子非常人也。”孙武说道。
智瑶听得愣了愣神,反应过来说道:“先生以为魏氏乃是首要之敌?”
什么意思啊?明明在谈选择都城的事,怎么先提到赵氏,后面又扯到了魏氏身上。
看看地理位置就知道了,“濮阳”位于大河边上,同时大河上游是魏氏的地盘。智氏能利用水攻解决看似坚城的“晋阳”,魏氏就不能用相同的办法对付“濮阳”吗?
用黄河决堤的例子在漫长历史上就发生过三次大规模的以水代兵,分别在秦国水淹大梁城,李自成与大萌的互灌,冥国炸开花园口。
为什么只有这三次?一来是想保密太难,再来就是工程量太大且后患无穷,但凡不是失心疯的话,哪怕知道可以玩,还是会让大多数人下不了那个手。
自身的安全可不能寄望于别人的仁慈。这个道理要是不明白,某天敌人会教导怎么去明白。
智瑶不可能会忽视水淹的隐患,一听孙武讲完,诧异道:“‘濮阳’地势之高,高于它处。如魏氏欲水攻与我,岂非伤敌八百自损一千?”
可能还不止是伤敌八百自损一千,该是智氏受损三成,魏氏自己玩儿蛋至少七成。
这一下孙武有些尴尬,他并非不明白水攻要看地形,只是真的没有机会亲自去魏氏的封地实际进行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