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庄最初建立的时候,怕驱口们逃跑,所以四周修了很高的围墙,有点像是一座乌堡的样子,只不过驱口们可以在里边自由的活动,后来经过几代人以后,这些人生活安定之后,也没人想着逃走了,所以围墙也就破败了。
村中人的家,大多是草屋木棚,穿的也是麻衣草鞋,吃的就是田里种出来的粮食,只不过大部分都要上缴,有的人家居然还养着猪狗鸡鸭等家畜,当然牛羊驴马这些大牲口,都是属于主家的,是典型的农耕社会下的村落,基本上能够自给自足。
侍长住的地方是两进的院落,正屋是瓦房,既然也只里把这里所有都送给了张太极,那自然也包括这座房子。
走进院子一看,院子像是没有住人的样子,张太极好奇的询问原因,一个老头告诉他说,这侍长一家搬走了。
原来也只里田产众多,他也不亲自管理,都不知道这里还有一处自己的农庄,直到这次去千佛山进香的时候,刘文忠替也只里梳理田产,翻看以前的账簿才发现,这里还有济南王的一处农庄,于是派人过来询问。
这里侍长好多年没有向济南王府上缴钱粮,自己全都私吞了,他也怕也只里怪罪,干脆收拾收拾值钱的东西,远走他乡去了。
按照三个老头的说法,这位侍长对他们还算不错。赶上年景好的时候,逢年过节的时候也能吃上几次肉,还允许他们和别的村里互相娶妻嫁女,粮食多的吃不完的时候,也拿一些粮食去换取一些必要的生活物资。
张太极很想问他关于初夜权的问题,还是忍住没问出来。听到说还有其他农庄,好奇的询问具体位置,老人回答说,沿着小河走大概要走大半天,大概能有三十里地,那里的情况跟这里差不多,据说那一片田地属于是济南公府的。
此地地广人稀少有人来,距离历城也不算太远,张太极琢磨可以把这里修成一个据点,他越想越觉得想法可行,跟身边张福一说,张福也很赞同,并且自告奋勇的替张太极管理这座农庄。
大致的看过农庄的基本情况,张太极决定挑选几个这里的少年带在身边培养,成年人无论是身体还是性格都基本定型,再想改变就比较困难。
把此事跟三老一说,三老都是非常同意,他们毕竟还算有些见识,但是孩子们的父母就有点不愿意了,其实张太极本可以强行的带走孩子们的,但他没有这么做,而是亲自向他们再三保证,是要教导他们成才。才在十几个小孩子里,挑选了五个看起来各方面比较好的。
做完这些,天气就将近中午,回到营帐的时候,也只里才刚刚睡醒,因为昨晚是张太极劝他戒酒之后,第一次喝酒,所以不出意外的喝多了。
草草的吃过饭,侍卫们收拾帐篷,拔营起寨回转历城。
张太极辞别也只里回到家中,把农场的事情跟张百里详细的诉说,平白的得到一大块田产,张百里自然高兴,连夸自己的儿子有出息,有本事。打算明天先不读书了,亲自带着人去接手农庄。
古时候的汉人对田地有与生俱来的感情,但凡是有钱想到的第一选择就是买地,何况张太极是人家白送的。
张太极昨晚有心事没有睡好,所以他天刚擦黑就躺在床上打算睡觉。
没想到他刚躺下,张宓的大管家就急火火的前来,把他叫起来,言说宗主张宓找他有急事。
张太极跟随大管家来到济南公府上,直接被带到张宓的书房,一进门,张宓正在屋中来回踱步,看面色十分的严肃。
看到张太极进来,也不说话,指着桌上的书信,让张太极自己看。
张太极拿过书信,展开观瞧,上边寥寥几个字,“黄河决堤白茅口,寿张等地人民散处。”
“先宗的启示果然应验!”
张太极语气平淡的说道,心里却是想,自己记得清清楚楚的,历史上黄河决口灾情很严重的啊!怎么看到邸报上写的,只有几个小地方受灾呢?难道历史改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