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传播制造,一脉相承,从普通小船,到4000料以上的巨大海船,吨位可以达到1300吨,这个时候,欧洲那些所谓海军强国,还在弄着单体船,或者是混合桨船。
有利必有弊,北宋直接从河船的基础上,移植过来的中国帆船,是以平底横帆为主,这样的船,设计合理,吨位利用率也非常的高,可以说是古代科技的结晶。
可是以现代人的角度来看的话,它还是有些疏漏的,还是很大的疏漏。
平底船在大江大河之上,非常的合适,吃水浅,容易移动,载货量大,可是在海上的时候,就有问题了,适航性差,容易倾覆。
海上的风,可不同于陆地上的,哪怕是太平洋这种,较为平静,很少有大西洋那种强风的大洋的,依然容易倾覆。
这个时代,大部分的海船,都是近海航行,稍微不慎,就要靠岸,就算这样,每年都有不少沉没。
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面,有很多的沉船,水淹瓷也成为了新的打捞方向,无数人投身于这个行当,因为太赚钱了。
赵信想要的海船,是类似于大航海时代的尖底海船,可以划开水面,吃水更深,不容易倾覆,有着更大的适航性,同时还准备对测量器材,帆等进行一系列的修改,增加它的性能。
不过,当实验开始之后,赵信发现,他有些低估了这件事情的难度,因为没有实体船的前提下,要改造这个非常困难,对于船体的改造,是一个非常完整的部分,设计到了许多力的应用,没有实物,或者说,没有一个造船和海船的经验,他的这些,有些纸上谈兵了。
赵信不过是一个历史学家,也看过关于西方帆船的图片,可是单纯依靠这个,就能够设计出船来,这是天方夜谭,也有些违反科学的规律。
本来只是想要设计出一个合理的三角帆,把横帆和三角帆相互的结合起来,可惜,最终,还是事与愿违,浪费了几十天的时间,最终得到的三角帆,依然不能让他满意,就是一个四角跟三角的结合。
东方不亮西方亮,苗家庄充沛的人力,加上丰厚的资本,不是单独研究一个方向,帆船的事情,是赵信一个人来的,可是水泥和钢铁,就交给了下面,这些更加简单,特别是有了赵信的提点,用不同比例的材料添加到一炉之中,制造出来水泥再相互配比,详细记录所有的过程和添加材料,以保证可以重现。
首先获得突破的是水泥,在得到了赵信的提点,添加了其他物质的时候,一个添加了部分添加物,拥有了更强的防御力,添加物的价格也不贵,最多让水泥的价格上升30%,可是最终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却比之前的更加坚硬。
有了赵信的提点,对于坚固来说,他们可不会直接破坏一个水泥墙来测试,赵信找出了硬度不同参照物,基本上按照后世的硬度标准,重新标注了属于大宋的硬度标准,实际上,这个标准本身是为了测试水泥和钢筋混凝土的硬度,谁也没有想到,他会成为一个统一的度量衡,广泛的应用到未来发展的每一个角落。
暂时定下来的标准是1-8,因为少了几个参照物,赵信记得也不是很清楚,只知道,破碎的卵石大概是6.5左右,而岩石则可以达到8左右。
最高的就是钻石,也就是金刚石,最低的,就是普通的现实生活中见到的材料,比如滑石,这玩意,普通人用手捏,就能够捏下来粉末。
暂时没有特别精确的标准,赵信把滑石设定为1,石膏2,冰块2-3,指甲2.5,铜,方解石为3,贝壳3.5,萤石4,铁4-5,玻璃5.5 (还未生产出来)正长石为6,牙齿6-7,石英水晶8,当然了,一些宝石一级的,基本上也都是8以上的。
仔细的定位8以上,这没有多大的意义,实际上金刚石远比普通的宝石更加的坚硬,还有自然界更加坚硬的石墨烯,只不过,在普通应用之中,很少有关于这些硬度的应用。
现实之中,最大的硬度区间,就是4-7之间,这正是铁和钢的区间,也是最佳的标准,钢就拿高碳钢为6,普通的铁为4来说,只要在其中填充一些硬度不断增长的材料,可以把这个区域,划分到小数点后面,这也代表着钢的质量的逐步上升,这对于未来的炼钢更加的有用。
这个简单的,还没有排列到最高硬度标准,已经足够做一些事情了。水泥只是其中之一,赵信更大的野望,实际上是钢铁上面的,同时钢铁的多变性能,也让它可以把从4到6之间硬度体系给完善化,让他们更加的精确,这是其他一些天然石料,所不能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