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见章旻青写道:“即刑罚所以失中,知礼乐不可废也。盖刑罚系民甚重也,以礼乐废而不中,君子能不求其端哉!
夫子意曰:政有相因,敝有必至。名之不正也,其渐之敝,可一二道哉。
礼乐所以饬治,刑罚所以惩奸,皆政之大也。然唯极辩之朝钦恤于五用,亦唯大顺之世尽心于一成,两者相反而相为用也。
……”
整篇文章,读下来,虽然没什么精彩的句子,倒也还算规矩。郭如川想了想,提笔在卷头批了个“可”字。
放下笔,他拿起第二份试卷。
这是第二题:天下大悦,咸以正无缺。
看着看着,他不自觉的就读出了声。
“大贤赞元圣大顺之治,而必征诸书焉。
盖文武之谟烈盛矣,而实周公成之也,此天下所以悦其治欤与?
昔孟子释公都子好辨之疑及此,若曰:世之治也,有启运之君,必有翼运之臣。吾常观于有周,而知周公一代之治功矣,盖文武嗣兴,虽足以对天下之心,而害有未除,民之望治犹未已也。周公相武王,而悉殄其害焉。
夫是以民安于拨乱,而万邦仰奠丽之休。物阜于胜残,而群生蒙煦育之利。
有夏固已攸同矣,兹则太和洋溢,而民悦益为之无疆。四方固已攸同矣,兹则至治浃洽,而民心益为之胥庆。
……”
“以周公之能,成就成康之治,民之望治犹未已,何也?”
周公旦是儒家极为推崇的一位政治家,在他辅佐下的西周政权,传说四十余年没有用刑罚惩治过百姓,是西周王朝最强盛的一段时期。但章旻青的文章里,却说那时候依旧“害有未除,民之望治犹未已”,所以郭如川有此一问。
“治国亦如肆之庖者,岂能人人皆喜?况人心不足,民之望治永不会已。”
站在堂下的章旻青回答道。
他这话的意思是说,治国就和酒店里的厨师做菜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口味一样,总有人满意,有人不满意。而人心更是永远无法满足,就算当时满意的,时间长了,也会变得不满意,好了还想更好。
听章旻青这么回答,郭如川不再说话,提起笔来,在这份卷子上也提了个“可”字,还在可字上画了个圈。
他刚才的提问,不过是想进一步验证这篇文章是章旻青自己写的,里面表达的思想是他章旻青自己的思想。他的目的达到了,自然也就不再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