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辅大臣韩爌甚至亲自写信,希望李沐对皇上的封赏坚辞不受,在久经风雨,见多识广的韩阁老看来,这封赏的旨意哪里是赏赐,简直就是一张催命符啊!
但是李沐也不知道是存了什么心思,不仅毫不客气的接受了封赏,而且没有按照常例回京谢恩,反而带着大军返回西安暂时驻扎了下来。
不仅如此,李沐还特意将一家老小从京师接到西安,摆出一副要在西安扎根的态势,既没有越轨之举,也没有回京述职。
当然了,在朝中高官看来,李沐不愿回京,当然是不敢回来,崇祯皇帝这次捏着鼻子封他一个平辽王,连祖制都打破了,当然不是因为有多喜爱这个臣子,而是想用这种方法捧杀之。他李沐年纪轻轻位高权重,现在顶着大胜的光环谁也说不了什么,但是时间久了必然遭人嫉恨,难道到时候还不能接着别人的手将他拿下么?当初魏忠贤何等猖狂,只要大势已成,还怕他不束手就擒?
不过去,对于真正能接触到国家秘辛的大佬们来说,李沐接受平辽王的封赏确实不智,但是皇帝这种一厢情愿的想法却更蠢。。。魏忠贤这种货色岂能和拥兵天下的李沐相提并论?魏公公无论表面上看起来有多权势滔天,本质上只是扎根于皇宫,依附于皇权的寄生虫罢了。而李沐是真正的扎根于大明各地督抚,依赖手中大量嫡系而忠诚的军队成长起来的,这样的人,崇祯皇帝想用处置魏忠贤的方法处置他,未免有些太自以为是了。
不过崇祯皇帝这个人,一贯来是听不得别人意见的,就算不少大臣真的说的是金玉之言,在皇帝的眼中,只要不能领会其领导精神的大臣,都一概属于无能之辈。首辅大臣韩爌,次辅大臣来宗道苦苦相劝皇帝,要么让李沐回京驻扎,要么给他一个别的任务,比如让他继续带兵去平安邦彦之乱,然后在同时对李氏官员采用缓缓掺沙子的手段予以内部分化,一点点的消除李沐的影响力。
可以说,首辅和次辅两位阁老的意见是极为中肯的,李党大势已成,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拿下的,就算是皇帝,也容易打蛇不死反受其害,只有先将李沐遣去边疆,然后从李党一系的官员下手,慢慢的剪除羽翼,减少他在中央朝廷的影响,然后再另派高官接受李氏的军队。整个过程,少则三五年,多则七八年,至少可以维持朝廷的权威和稳定。
但是急于求成的崇祯皇帝根本就听不进去,在册封李沐为平辽王的同时,就忙着将兵部左侍郎吴孔嘉,刑部左侍郎华琪芳转到都察院,剥夺其行政职权,甚至指使周延儒让御史参劾文华殿大学士张子续,希望他自己请辞。让温体仁偷偷联系士子,想复制大明宫门前一呼百应,对方应声求饶授首的景象,既能拿下李沐,又能满足崇祯的自尊心。
不过这样的做法,显然没有达到效果,魏忠贤那是什么玩意儿,阉奴一个,恶贯满盈,名声都臭大街了,士子们反他也是必然之势。可李沐乃大明朝声名显赫的神将,无论在百姓和军队中均威望极高,就算温体仁许以重利,也少有士子愿意出头做这个人人喊打的事情。。。
当然,崇祯的计划刚过了没多久,就被河南,山东两省流民平而复叛的事情打乱了。李沐对于两省叛军的强势镇压,并没有改变,山东,河南,湖广,陕南这些地区粮食短缺,老百姓无法生存的现状,随着李沐带兵北归,以工代赈的计划再次被贪婪无耻的大明地方官搞得一塌糊涂,没了活路的老百姓只好再次从贼造反。这一次,孔有德正式在山东举起反旗,张献忠在河南再次反叛,刚刚平静下来一点的大明朝,再次陷入无尽的血雨腥风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