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劳官初建时只有二十一人,其后先帝愈发倒施逆行,伯劳官之列也就越壮,待到先帝命禁卫闯入东宫,宣旨杀人时已有三百余人,七十八人被禁卫射杀,余下则在应承安得到消息赶来后与禁卫对峙时离开东宫,隐姓埋名。
并非所有人都矢志不渝地追随废太子,因而当应承安将伯劳官托付给宿抚时,同他一道前往威靖关的还剩四十二人。
驻守边关六年,战死三十,不肯与宿抚一道谋反者八人,被他杀了三个,余下囚禁,如今雁探中仅有伯劳官四人而已。
户凭不必再提,余下三人当年位卑官小,虽也随侍应承安身侧,应承安却未必记得姓名。
因此宿抚沉默了一会儿,走到窗边把另一个木墩拎到应承安旁边,和他并排坐下,才低声道:“雁探中的伯劳官不能给你,威靖关中还有五人,承安若要用,我命人把他们送来。”
应承安听出宿抚音色有异,他稍忖度了一下,隐约猜出缘由,便反其道而行说:“若是镇守威靖关,又或是已娶妻生子、成家立业,那不必了。”
毕竟曾为军中同袍,宿抚不忍赶尽杀绝,只将他们囚禁在将军府,又将其中三人的妻儿接来一道安养,威胁之意不言而喻,那五人便不声不响,不做言语,听闻宿抚登基称帝,无家累的那两位伯劳官当即自刎殉国,消息被户凭压下,还没传到宿抚耳中。
他犹信誓旦旦地说:“……承安有诏必至。”
威靖关至京城一来一去半月路程,此时不急于一时,宿抚只差把人塞进他手里,应承安只得答应下来。
其后宿抚又强行给他添了十来个宫人和近百名宦官,只差大笔一挥再拨给应承安一营禁卫时,立在门外一言不发的屠毅终于忍不住又冒出头来,直言劝谏道:“陛下可遣兵将守旧朝宫,不可遣兵将侍奉旧朝君。”
宿抚正兴致勃勃,猛地被人打断,当即生出不悦,但又得承认屠毅言之有理,便问他:“举荐何人?”
屠毅飞快地瞥了一眼宿抚神色,垂下头恭声道:“越副使。”
越梅臣与徐荆不同,他家中无旧,求的不是功名利禄,乃是做孤臣,宿抚已经决意把他参与刺杀,迫自己起兵谋事遮掩下来,不能叫他察觉出皇帝与他离心,总是要再授官.
守备旧宫与应承安确实是个不引人注目,又方便他往来宫禁官职,因而宿抚假意沉思片刻,道:“可。”
应承安右手摩挲了一下挂在身侧的香囊,饶有兴致地端详了一下宿抚的神色,突然笑道:“陛下当真能心无芥蒂?”
宿抚正想苦笑,应承安又看了眼垂手肃立的屠毅,离题万里似的添了一句:“屠副统领原是陛下亲卫长,想必身手了得。”
屠毅完全不知殷桓向宿抚承认他曾与人图谋行刺,暗示宿抚手下心腹重臣有人参与此事,并将越梅臣牵连了出来,也就没听出来这是句挑拨离间之语,但宿抚闻此不置一言,饶是屠毅自负武功,也不好开口谢应承安的称赞。
宿抚难以自控地想:刺客若想潜入我房中,必要避开亲卫……是避开亲卫?还是被亲卫放进来?
这念头一萌发就占据了宿抚的大半心神,他审视屠毅,怀疑他也参与其中,才会在此时举荐越梅臣。
但他又心知此时正是用人之时,假若他妄生猜忌,反倒是给人可趁之机。
宿抚忍不住转头去看应承安,然而应承安对他这一番心绪变化熟视无睹,抬手召来一名宫人,吩咐道:“床头有一本游记,你为我取来。”
然后好像才注意到宿抚目光一般,抬眸向他揶揄地笑了一下。
宿抚明知那是应承安挑拨之语,却对他毫无办法,只好给他找个角落一搁,转去批奏折平心静气。
然而没看上两本,又翻到了工部那位“流水季”请备河工的折子,不由想到昨晚被应承安拎回寝宫的折子——好像是被他夹进了床头的游记中。
近一个时辰后宫人捧着书回转,微低着头,眼眶泛红。
屠毅见状生疑,将她拦了下来,从她手中拿走应承安要的游记,示意禁卫将宫人拦在门外,自己转身轻叩了三下门,要把书交给应承安。
应承安还没接过游记,被拦下的宫人毫无预兆地屈膝一拜,重重叩首,声嘶力竭地向他喊道:“求您救救司侍中!求……”
下一声未出便被禁卫扼住脖颈拖起来捂住了嘴,被迫抬起了头。
应承安正看向她,把宫人眼中的绝望撞了个正着,他稍回忆了下,想起司侍中是前几日那个因为说错话被禁卫拖下去的宫人,又把视线挪到了宿抚身上。
他眼中有微光,看起来漂亮极了,宿抚被看得一个激灵,正要辩解,便听应承安懒洋洋地说:“此等三姓奴,你居然还没杀?”</p